出新加坡记

成都到新加坡,开启人生的新一站。

出新加坡记
Photo by Tobias Pfeifer / Unsplash

Update 28 Jan, 2024:

出埃及记讲摩西带领人民逃离埃及奴役,这只是一篇“出发去新加坡的记录”

迁移的时候重新 review 了一下这篇文章,又回想起了当时离开成都前反反复复的隔离,和刚落地时略怀激动与期待的心情。一年多过去了,一切都好。


前几周干了什么,简单来说就是换了个新环境,一切都需要适应,生活、工作、饮食还有毫无征兆就突降暴雨的天气。出发时还是成都气温陡降的冬季,5个小时的飞机落地就到了这个28度的热带国家,蓝天白云,阳光明媚,黏黏糊糊。

适应的过程非常迅速平滑,因为这里跟香港真的太像了。港铁=SMRT,九巴=SBS,八达通=EZ-LINK,打车也贵的要死,出行体验可以说是一模一样,连双层巴士都是一个厂商的,也是上下车刷卡,每次坐二层前排都会勾起很多HK读书时的回忆,然后不禁感叹两句还是校园生活美好

当然也有些不同点,新加坡即使是工作日的早晚高峰,地铁总是能上得去的;而在HK,以前晚上10点下课去九龙塘坐车都还是人头攒动,拥挤的车厢让人喘不上气,更别提油尖旺和中环;至于成都,我在早高峰的南站换乘时最多等过四趟车,才勉强挤上去且没有被车门夹住。

唠叨两句,这里我认为是人口密集度+城市规划+公共交通共同决定的。HK的700w+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20%+可开发土地上,高密集度要依靠极限效率的公共交通来支撑城市运行,港铁也是全球唯一盈利的地铁集团,R+P模式也是成都TOD的灵感来源(还没抄明白);成都的问题则在于高新产业过于集中,道路规划不合理,地上公共交通很难满足运输需求,早晚高峰非常痛苦;新加坡则是通过昂贵的拥车成本(Model3落地带牌大概100w人民币)将人推向公共交通,通过产业分散和地铁公交网来维持人员流动(毕竟领土太小了)。

除了更遵守“先下后上”(SG >= HK >> CDC),还有一个小观察,新加坡地铁上每排座椅的最左和最右位置都是Prority Seat,也就是国内常说的老弱病残孕专座。这俩位置一般都是最后才会被坐(当然,对应群体会主动去坐),第一天上班时看见空位就坐了上去,过了两站才发现对面一排的这个位置始终是空的,还好旁边大哥起身走了,我赶紧挪了过去。后来通过观察发现,这似乎也是很多人的习惯,即使临时占座,有空位或需要它的人时会主动让开(当然这个行为无关素质,可能是要被罚款)。于是不得不改掉通勤时靠着玻璃隔挡睡一路的习惯,因为我住的比较远,公寓已经非常接近樟宜机场,早上坐地铁时空的位置还比较多,不好意思再坐在优先座上靠着休息,只能坐在中间打开耳机降噪,听播客来保持清醒。

飞机落地来公寓安顿好以后,和邱老师出去勘探了一下周围的环境(确认附近食阁和超市的位置),经过一夜休整,第二天早起去公司报道提交各种材料。这里要等EP(工作准证)正式批准后才能开始工作,不过负责Immigration的新加坡同事早已把所有预约流程处理好(后来发现,这边太多事需要先预约了,似乎是维持秩序的必要条件),后续无脑操作就行了,接着来了一波office tour并介绍了下生活工作的注意事项,结束了愉快的新人onBoarding流程。

来两张图,常坐的工位窗外,每周都可以看到彩虹;以及工作累了的补给站,来点零食软饮恢复状态,当然最重要的,咖啡比成都Office好喝

饮食没有太多好说的,想吃的话完全可以做到跟国内没有区别(大商场基本都有海底捞和中餐店),特点是选择上多了一些东南亚菜系,以及随处都可以吃到做的不错的西餐。因为土地狭小且国家主要发展第三产业,果蔬肉的昂贵导致自己做菜可能不是最经济的果腹方式,除了下馆子,本地人更多是在Food Court(可以理解为商场里的“美食区”)或者Hawker Certer(我愿称之为“社区食堂”)解决一日三餐。如果要来玩的话可以体验一下,网上随便一搜,各种介绍和推荐都有,我就不赘述了,总之,我可以顿顿吃海南鸡饭

但是在可以半夜随时叫米线烧烤小龙虾的日子一去不返了,这里外卖实在太贵了,主要是配送费在我看来过于离谱,点个8.5刀的麦当劳套餐,还要给6刀配送费(人民币30块!),看的我都想去送外卖了,可是我走到那个麦当劳也才十几分钟啊!每次打开Grab,人就变得勤快了起来,出门也不怕天热了,当然,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 :)

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食品安全,在成都吃外卖极其容易拉肚子,这边食阁环境虽然不咋地,但待了半个多月还没有因为吃的东西肠胃难受过,胃药也没用上。希望我的肠胃不要放松警惕,回了成都会变得不堪一击。

还有一点就是,普通话在新加坡比在HK还要好用,华文也是SG的官方语言之一,公共服务基本上都有华文选项,不禁让我觉得这里也像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,有非常多的人从大陆过来,不论是学习工作,都可以很轻易的就融入市井生活。当然,老广朋友们在HK还是很适应的(当时生活多亏了老广室友哲哥,买菜烹饪各种美味食物),毕竟那里是粤语最后的自留地,我也非常希望这些文化都能继续保留下去,当时在学校还选了粤语课,最后成功学会了“哑巴”粤语,虽然得了个A,但会听会看不会讲。当时的粤语老师非常风趣幽默,是个已经退休用爱发电的老头,喜欢给我们穿插他的故事,我记忆最深刻的他讲的故事,就是很多很多年前他在九龙塘几十万买的房子,现在涨到了两千多万,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能笑着睡去。

但是在新加坡,普通人也能睡的安然,这里没有劏房,应该也不会有人在厕所里做饭,有90%以上的居民居住在自有产权的房屋中(wiki HDB),有完善的配套和无障碍设施。政策的介绍随便视频平台一搜就有,我就不多说了,可以算是新加坡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一张名片,虽然Local朋友都在吐槽已经比最初贵了太多了,利率也大幅上涨,但我对比了下国内的头部城市还是感觉可以接受(上涨其实也是因为过去两三年从大陆跑来的有钱人太多了,随着开放应该会改善)。其实HK也曾站在决策的十字路口,董先生当年八万五计划,“每年供应不少于85,000个住宅单位,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,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.5年缩短至3年”,现在有几成家庭有自置居所我不知道,但是根据数据轮候公屋的时间并无太大改善,不禁想起反贪风暴里那句讽刺又无奈的台词,“坐牢,才是香港年轻人的唯一出路”

这篇零零散散的就先写到这里,明天再更新断更已久的系列,假期也切换成了本地模式,明天周一圣诞节放假。翻上去看了一下,差不多简单覆盖了这里“食”“住”“行”三个方面,剩下更多的仍然需要慢慢探索体验然后再来分享,Always Explore lah!

上周跟朋友在Vivocity看了阿凡达,晚上去了一趟Night Safari(夜间动物园),一天从东到南再到北,路线已经覆盖了半个国家。这里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不停运行,一切的整洁规整有序在一些时刻确实会令我恍惚,想着也许有一天走在路上,天上会不会掉下一个摄影灯。

晚安。

Subscribe to Atypical Life Club

Don’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.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-only issues.
[email protected]
Subscribe